王福生 |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思路与新方案——西线调水应从怒江、帕龙江或雅鲁藏布江选点的调研

来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浏览次数: 【字体:

   提要:

    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前期工作”,西线工程终于进入了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阶段。早期的西线从长江水系调水思路时过境迁,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等长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下游生态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坚持原方案,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并使已经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作废。下一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该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窄思路和做法,研究新方案,从水量有保障、尚未开发的怒江、帕龙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3条江当中做出选择。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工程,对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被国家提上了日程。2019年1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前期工作”。继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建设之后,各界期盼已久的西线工程终于进入了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阶段。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工程。从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雅典卫城、古罗马圆形竞技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等,其中许多都是水利工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中国北方面对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历史上从未能解决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它是制约可持续脱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支撑条件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建设标志性的伟大工程。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就是顺应伟大时代需求,展现中华民族磅礴力量的伟大工程。

一、“水”主沉浮:中国西北、华北的水资源短缺是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祁连山、昆仑山等山脉冻土逐步消融,冰川加速融化,雪线不断上升。短期内,中国北方的降水量明显增加,气候明显改变,发源于高原冰川的黄河、长江及西北的内陆河,融水也开始增加;长期看则不可持续,未来到了一定临界点,就会出现大的生态问题。在纯自然状态下已呈不可逆的趋势,这是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水资源严重短缺。就西北五省(区)而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400mm,而地面蒸发量高达1000~2600mm,是全国唯一降水量极度少于农田作物和天然植被需水量的地区。华北五省(市、区)则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愈来愈严重地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京津唐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6%。不少地方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甚至有些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生存标准,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干旱缺水造成北方沙尘暴频发,荒漠化在一些地区扩大。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不断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采取了诸多政策举措。广泛推行节水措施,节约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限制过度放牧,植树造林;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产业开发,建设生态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黄委会对沿线省(区)实行用水额度配给。这些措施成效巨大,但由于水资源总量没有增加,而水资源需求在不断增长,资源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

以甘肃为例,缺水让甘肃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经济发展更加艰窘。盼水,让甘肃不再“饥渴”是2600万甘肃人民的由衷期盼。作为拥有42.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大省,实有耕地面积只有1750万亩。甘肃年平均降水量270.4mm,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02.02亿立方米,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7.5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只有209.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077 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7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位于甘青两省交界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及多年冻土消融退缩速度加快。祁连山具有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木塔格三大沙漠南侵,保障黄河和河西走廊内陆河径流补给的重要功能,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然而,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第二次冰川编目统计,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消失509条,面积减少430平方公里,面积减少超过20%。进入21世纪,祁连山冰川呈现加速融化退缩的状况,以位于祁连山西部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从2005年起观察,10年间退缩了160米,平均每年退缩16米,冰川退缩的速度远远高于1993年至2005年期间(每年退缩8米)的退缩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两倍。

从长远来看,冰川资源是有限的。当祁连山的冰川消融到一个临界点后,融水量就会随之减少,最后甚至消失,那时将对河西走廊、内蒙古东部乃至中国北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调整思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从中国北方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站位视野出发去规划方案

长期以来,西部调水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南水北调西线开始,众多专家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建议。9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大西线(朔天运河)、藏水入疆、藏水入蒙、天河、藏水入甘等诸多的线路设想,各有千秋。

(一)早期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已经时过境迁

经过长期讨论,早期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特别是伴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上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变化缺陷逐步显现。原西线工程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从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进入黄河,预计年调水170亿立方米左右,缓解黄河中下游地区至2050年左右的缺水状况。

从长江水系调水的早期方案时过境迁,局限性太大,今天已经不可行。原因如下:一是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等长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长江下游生态已产生重大影响,鄱阳湖连年变成大草原,如果坚持早期的方案,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事实上,长江下游生态已经到了临界点。二是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调水,可能影响已经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调水,甚至导致前期工程作废。至于对长江航运的影响,可能都算小问题了。三是引水量过小,不能解决中国西北、华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更谈不上改善生态环境。如果引水量少于每年200亿立方米,没有必要上马如此宏大的工程。四是西线调水不能再只局限于重点考虑黄河中下游补水,因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都是为黄河中下游补水所建,而中国北方尚未开发利用的辽阔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的甘肃、新疆、内蒙古大地,应该转换思维统筹考虑。

(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谋划高站位、宽视野、管长远的最具可行性线路

在新时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跳出历史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窄思路和规划。今后应该站在系统性、根本性解决中国北方用水的角度,跳出局限于缓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用水眼前之需、局部之需的调水思维,从战略上,从保障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边疆长治久安的高度,规划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系统性解决中国北方——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的缺水问题,促进黄河全流域治理开发。经多方参与的联合考察队实地调研及对多种引水意见、方案的对比评估,下一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点应该从水量有保障的、尚未开发的怒江、帕龙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3条江当中做出选择。

三、考察所见:从怒江、帕龙江、雅鲁藏布江选点完全可行

中国有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联合考察队赴岷江、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龙江、易贡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等地的实地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该研究新方案。第一选择是从怒江取水,从三江并流处穿越,相比原来的金沙江方案,没有增加太大工程难度,水量有保障;第二选择是向青藏高原延伸至帕龙江(帕隆藏布江)引水,工程难度大幅增加,但引水量足以给长江下游补水;第三选择才是从雅鲁藏布江引水。从怒江、帕龙江、雅鲁藏布江选点引水的思路完全可行。

(一)通过设计沿青藏高原边缘绕行的调水线路,全程自流,将水调往缺水的中国北方

以从怒江引水为例,其主干线从青藏高原东南部水资源极其丰沛的江河取水,不超过国际通行的取水做法,可借用澜沧江河道、金沙江河道,以隧洞、水库和明渠相结合的方式经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绕过岷山到达甘肃境内。从甘肃境内依次过白龙江、渭河、洮河进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向黄河中下游补水。如果加高刘家峡大坝,则可抬高水位经白银绕过乌鞘岭,过景泰县南山后即进入千里河西走廊,可以沿祁连山东侧平原引水进入新疆,也可以沿黑河古河道引水进入内蒙古。

(二)串联起西南诸河、长江、黄河和西北诸河,形成统一的中华大水网格局

以从怒江引水为例,并联西南、西北诸江河后,形成全国水量总调度体系,能够调剂水资源余缺。在澜沧江、长江、雅砻江、岷江的丰水季节,可以多调水到西北,抽丰补欠,引洪济旱;在长江、黄河的枯水季节,可以通过西线工程多引水由沿线的大坝放水,从而实现中国北方不干旱、南方无水患,营造九州大地风调雨顺的良性水环境。

(三)水源有永久性的可持续保障

以从怒江引水为例,不同于早期的南水北调西线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调水的方案,由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南部是印度洋气流与南太平洋气流汇合处,西南季风每年带来大量水汽,主要江河年总径流量据统计约7546亿立方米。印度洋暖流覆盖区域常年降水充沛,各江河的水量都比较大,南水北调西线水源的可持续性具有充分保障。

(四)工程没有难以逾越的节点

工程全线主要由水坝、隧洞、明渠组成,充分利用了原有江河河道、水利设施,比如刘家峡水库。总体工程没有难以想象的浩大,单体工程也基本没有超出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程度。

(五)工程惠及西南沿线省区西南省区的水电、养殖业、交通、旅游业都会有大发展

南水北调西线有10水电站大坝,给沿线省区大大增加了清洁能源。沿线拦水蓄水可以形成众多水库,能够发展水产养殖。伴随工程建设,沿线的公路建设也会有大发展。南水北调西线线路形成的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无与伦比的万里风景线,再加上沿线如繁星灿烂的人文景观,必将极大促进西南省区的旅游业发展。

(六)库区移民压力不大

南水北调西线沿线多高山峡谷,人口稀少,涉及搬迁的移民不多。各江河的上游也缺少坡度25度以下的土地,缺乏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条件。而且,线路经过的云南、四川、甘肃的江河上游及周边地区,历史上往往是地质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依靠频繁的就地救灾、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迁移人口。而西北受水区的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有辽阔的待开垦土地,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届时需要大量人口。

(七)大幅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的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都存在比较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虽然预计投资额巨大,但工程无论是筑大坝、打隧道,还是建水渠,消耗的基本是大量的水泥、钢材,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并且一定会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四、一劳永逸:南水北调西线将是一项超越大禹治水的光耀世界水利史的治本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量水利水电设施,解决了全国各地许多局部性、区域性或流域性的缺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先后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物质匮乏、技术条件落后的年代,修建了包括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86000多座大中小水库,修建了包括三门峡、新安江、刘家峡等241座水电站,修建了包括林县红旗渠等引水工程。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治水思想,在更大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通盘考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从保障国家水安全、系统性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的角度考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无疑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水利水电工程高歌猛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面对建不建长江三峡工程的争议,提出“三峡问题要考虑”。我国陆续修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建成了葛洲坝、长江三峡大坝。除了怒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等少数跨境河流,在西南、西北主要河流进行了高强度的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在这一时期,甘肃也建成了引洮工程、引大入秦、景泰提水工程、疏勒河工程等。

对中国北方包括甘肃而言,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西北五省(区)望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如盼甘霖,有共同的紧迫需求。西北地区受水资源短缺等基本要素制约,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尤为艰巨。而更为艰巨的是,实现脱贫与达到小康目标后,如何确保能够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如果能够借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需求,势必成为惠及西北大地的历史性工程,意义非凡。

(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利于西北地区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以甘肃为例,西北地区历史上就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地带,有著名的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地区,是古代中原王朝向外传播文化与经贸往来的最重要通道。地缘上看,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核心通道,是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融合之地,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五通”要求,需要着力发挥自身的枢纽地位和通道优势。南水北调西线将会使千里河西变成“江南水乡”“绿色长廊”,大幅提升甘肃的绿色生态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利于北方农村彻底实现可持续精准脱贫

西线方案的线路涉及甘肃绝大多数极度缺水的贫困地区,将极大改善流域沿线陇南、定西、白银、武威等地区连片特困县和金昌、酒泉等地区插花型贫困县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解决这些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和民生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使已脱贫的人口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走上可持续致富之路。

(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利于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以甘肃为例,西北地区整体处于较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态,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公认当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40%时,区域处于较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态。2003—2016年,甘肃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大于40%,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100%。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无疑将为河西走廊注入“血液”,在两侧山脉的作用下,河西走廊的水气循环将会引发生态环境的巨变。祁连山的生态将得到恢复,生态安全也将得到保障。同时,南水北调西线从河西走廊流向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也将使这些地区发生历史性巨变,有望使新疆罗布泊重变水泽,内蒙古居延海再现泽国,并且根治中国北方的沙尘暴。

(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我国东中部已经没有可开发增加的耕地,而甘肃、内蒙古、新疆拥有开发潜力无限的荒地荒漠。就甘肃来说,农用地总面积3.6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71%,其中,耕地面积7 537.20万亩,只利用了约1750万亩;牧草地面积2.16亿亩,盐碱化、沙化、植被退化比较严重,草场载畜能力较低。未利用土地总面积2.9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84%,其中裸岩石砾地、盐碱地、沙地占绝大多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将使甘肃大面积的未开垦荒地,特别是河西走廊平坦辽阔的戈壁荒漠变成良田,至少增加1.5亿亩耕地,并使2.16亿亩劣化牧草地变成优质草场。

(五)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利于维护边疆长治久安

西北各省(区)是多民族聚集区,也是“老、少、边、穷”比较集中的地区。以甘肃论,现有5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7%。南水北调西线流经甘肃,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就可以改造民族地区的干旱、半干旱现状,解决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家园。解决了水的问题,就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边疆稳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